母亲的战地日记(修晓林)
刊头由诸炳兴专为本号设计
母亲的战地日记
作者:修晓林
我的母亲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。初中一年级的一天,我忽然为母亲的名字感到无比自豪:妈妈的名字叫苏茹,苏维埃的苏,《林海雪原》里白茹的茹,革命的理想,美好的情感,刚性的奋斗,柔性的关爱,在我妈妈的名字上都集中体现出来了。
母亲苏茹是从山东老家参加八路军的,那年,只有十九岁的她,浓眉大眼,身材丰满,瞒着最是疼爱她的母亲,在家乡村南头长满松柏的小山包上,望了一眼她度过童年少年时光的小村庄,毅然地走向了投身于反封建反压迫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人生道路。那是她精神品格中炽热理想和坚定信仰的一面:不甘沉沦和困顿。
母亲苏茹和父亲修孟千都是抗战干部,上海解放初期在市委宣传部工作。
1957年那场风雨,我父亲也不能幸免。母亲受到政治牵连,虽然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和心灵折磨,但经受过战火洗礼的战士却不改初心,兢兢业业地工作。特别令我铭记在心的是,母亲含辛茹苦,无微不至地关心家里的四个孩子,让我们能够健康而自尊地成长。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我父亲当年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,我们全家也迎来了令人欣喜的“第二春”。否极泰来,万象更新。从1979年起,母亲全力辅助父亲,两人共同创作出版了《决战》《路迢迢》《风雨同舟》《神鸽》《蛇女》五部长篇小说。
母亲可说是事业有成,家庭幸福,尽情享受着崭新时代带来的好日子。可没想到,2003年4月2日,刚过了八十岁生日的妈妈,突发心梗,离开了我们。
2020年,我再次整理母亲的遗物,意外发现了一本《战地日记》。日记约有9万余字。所记时间,自1946年2月至1949年5月。从1946年算起,《战地日记》已保存了75个年头。虽然纸页已经发黄、酥脆,字迹也已暗淡,但是整本日记,却依然闪烁着在战火中淬炼信仰,在奋斗中奉献青春的思想光芒。
1946年,母亲正是23岁的芳华青春,也正是中国两种前途和命运大决战,同仇敌忾、炮火纷飞的全国解放战争阶段。我读着母亲的《战地日记》,被她真实、乐观的笔触和生动细腻的描写,饱含革命理想的文字所打动。母亲的一篇篇日记,记述了风云变幻的大时代,一位普通女兵和共产党员,为了人民的解放、新中国的建立,在革命战争中的所见所感和成长经历。
1946年4月20日,母亲在日记里写到中共领导人叶挺、王若飞、邓发黑茶山遇难公祭大会的现场气氛。“全场风尘飞扬,人声夹杂着哭哀声音,会场布置得庄严悲哀,使人一看就觉得泪流心膛,又觉得烈士们的鲜血已经流入我们的身上,告诉我们努力吧!”
1946年2月21日,记载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重庆较场口“2.10”暴行。“这证明了民主团结统一的曲折,李公樸先生说的对,为了民主,死而无怨,我们不应该动摇、消极,使人民的苦痛不再延长下去。”
“行军一进村头,我以为是开群众大会,到跟前了才知道是老百姓在欢送我们,老大娘拉着驴,上面铺着雪白的棉被,‘同志你上来,我去送你’,我吓得笑着跑开了,一个青妇队员用尽了全力来夺我的书包,我也用了很大的力量才夺回来,中年老年青年把我们挡住了,好容易才走出来。天黑得厉害,灯挂在路旁,也有老大爷提着灯笼,‘同志,小心点,净烂泥’,这句话更鼓励了我,这伟大的夜晚,虽然吃尽了苦处,但却兴奋极了。”这是母亲1947年12月9日的日记,记录了人民军队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场面。
1948年2月11日,对母亲来说,是个永生难忘的神圣日子,她在日记里写到她的入党仪式、入党誓词,“宽敞的教室里,明亮的灯光下,正前方是鲜红的党旗,我们三位战友一起进行入党宣誓。至此开始,我的人生步入一个崭新的里程,我要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,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。”“由支部书记领读,我们还一起诵读《胶东干部南进工作誓词》:我们奉命南进,参加接管上海工作,誓以至诚,在党的旗帜下,在毛主席、朱德总司令面前宣誓。我们坚决执行进军命令,保证愉快进军,为彻底完成首长交给我们的接管、群运、建校三大任务,我们要积极学习城市工作,严格遵守约法八章,入城守则,一定做到服从命令,遵守纪律,执行政策,团结互助,提高警惕,保守秘密,发扬艰苦奋斗精神,奋勇前进,如有违犯,愿受同志们批评或军纪的严厉制裁,谨誓。”
1948年5月23日,写淮海战役前夕,英勇无畏的人民军队一路向南挺进的场景:“宽路上四路行军,队伍,机关车,马,尘土飞扬,像潮水似的向前直涌——这是我生来第一次南行的经遇。为了解放人民,谁还知道疲倦呢?经过十天的艰苦奋斗,到达了目的地——莱芜县琴村。”母亲当时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文工团的团长,看着这段文字,我想象母亲在枪林弹雨的烽火岁月中,昂首挺胸挥舞双臂指挥文工团员高唱《解放军进行曲》的情景。
不少日记写到母亲经历宁阳、潍县、兖州、徐州、济南战役:“敌机扫射、轰炸,时刻盘旋上空。必须克服困难,完成挖检伤壕的任务。汗像河水一样的流,已有四尺深了,我拿锨的力量已经减少,泥也送不上去。支部活跃起来,指导员拉胡琴,大家随声而唱,泽东室及时提出口号,‘有我们的坚决勇敢,没有战不胜的困难’,特别显得疲劳后的伟大愉快!”
母亲也记下了看着先烈牺牲时的悲愤心情。那是1948年7月13日,母亲下笔沉重而悲伤:“休克室热得像火炉子,几个伤员同志,腹部受伤过重,正在治疗中就牺牲了,他硬的拳头,死也握着——使人永远忘不了的英勇战士。展庄的村西头,躺着几个殉国的先烈战士。雪,流尽了!黄得厉害的面孔,眼睛还睁着,他!牙齿都露在外面,像要咬碎了敌人的骨髓。我!永远继承他的灵魂,为党为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!”
那时候,母亲边战斗边学习,觉悟提高的很快。1948年3月8日,母亲这样写到:“苏茹,你应该以为你是年青!你还有毅力!你是女子的先进者!你应该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!你要勉力,你要自傲!为党的工作而奋斗!”
1948年12月20日,母亲遇见了革命前辈蔡畅大姐,她怀着崇敬的心情,记录了这一难忘的时刻:“今天看报时,遇见蔡畅同志,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,她20多年的斗争历史,鼓舞了我的上进心。她的母亲50岁才上小学读书,父亲是败家子,这也鼓舞了她求学的热心。她1928年就参加了共产党,她是中央委员李富春的夫人,他俩的感情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上,数十年都是相敬如宾,他们的婚姻也是最幸福的。”
1949年元旦,母亲写自己如何重视学习、自身改造和提高工作能力:“……学习是人的生命。随军图书馆自然的变成了精神依托,《新华文摘》也成了我最喜欢的东西。看到照片,战士们喝齐心酒,‘坚决为人民报仇!’。党,这是红太阳在前面引导我,我不能向任何一个个人问题低头。我们要将革命进行到底,不要被富丽堂皇的生活所感染,要以简单朴素为光荣。不做工作的人,是不会得到锻炼的。每天要抽出时间想工作,计划工作,总结工作。”
“到青联开了一天会,回来冻得要死,心里又非常烦躁。孟千(注:我父亲)到资料室拿来很多书,明天要开始看,十分耐心的,刻苦学习,不然就会远落于后面去了。”这是1949年4月10日的日记。母亲接着写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,继而写意志坚定的儿女情长:“行军前的准备工作,动员,交谈,轻装。就要离开胶东了——明天再写封信捎走,告诉家里我的消息。自己的一个手风琴、一个母亲,难道说就为个人的这点问题就妨碍了我伟大的革命理想吗?不能!我是在党的怀抱里长大的,应该不怕孟良崮山区的难走,以红军长征的精神,迎接新的战斗任务。”
母亲75年前的日记,生动,质朴,真诚。戎马倥偬时认真、激情记下的文字,有着真切的情感流和厚重的历史积淀。战火纷飞中,一位年轻的党员通过日记,记下了锻造理想、树立信仰、历练身心的成长历程。《战地日记》是她人生和事业足迹的真实记录。作为第一读者的亲生儿子,已经从中真切感受到,这本《战地日记》以个人生活的丰富性、具体性和感染力,铺展了一条普通人与大时代连接的生命通道,同时也证明了日记体的文字,也能形成一种不限于宏大叙事和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概括力。
母亲的《战地日记》,让我想起一部反法西斯战争片《妈妈,你不要哭》。地下抵抗组织成员在走上刑场之际,在心中高喊“妈妈,你不要哭……”母亲的《战地日记》,让我深刻理解了这句朴实深情悲壮的心语。年轻的战士爱妈妈,但为了反抗法西斯侵略而义无反顾、视死如归。
如今,我来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,站在老干部骨灰存放厅母亲的灵盒前,也要对母亲说:“妈妈,您的孩子不哭”,我还要告慰母亲:我们的国家,将来会更加强盛,我们的生活,也会更加美好。
妈妈,您永远活在我们的思念中!
作
者
简
介
修晓林,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。曾上山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农垦,知青十年。专注于编辑职业三十年,经手编辑的文学作品多次获省市和国家级文学奖项。先后发表散文、报告文学、诗歌、作家专访、小说、文艺评论计二百余万字。著有55万字的《文学的生命——我和我的作家朋友》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。
诸炳兴为修晓林画像
于2017/3/14
荐读
本文由作者投稿《知青情缘》编辑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